1030326-5  

本校劉振榮副校長榮獲2014年中國民國氣象學會會士,表彰其在衛星遙測和區域氣象之卓越貢獻。石孟佳攝

中國民國氣象學會於今年3月21日「氣象節」慶祝大會中頒發2014年會士,由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榮獲,並發表新科會士專題演講,表彰其在衛星遙測和區域氣象之傑出表現,以及對我國氣象業務發展之卓越貢獻。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士的授予,依其辦法,需經二分之一現任會士推薦,再由出席大會的理事三分之二通過,過程相當嚴謹。這也是本校繼劉兆漢院士、李羅權院士、張時禹教授之後,第四位榮獲此殊榮的教授。

劉振榮在年輕時就確立了人生以及研究方向,一路朝氣象衛星遙測標竿邁進。1980年負笈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深造,那裏不但是全球氣象衛星遙測的研發重鎮,更幸運地追隨於名師Bill Smith門下,參與多個國際大型研究計畫。取得博士學位後,毅然決定回國服務於本校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及大氣物理研究所迄今,轉眼27年過去,曾任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研發長、代理校長等職務,現為中央大學副校長。

劉振榮副校長之研究重心在氣象衛星遙測於大氣環境及地球自然環境的監測應用,以及災變天氣監測與預警。包括颱風生成的早期偵測、颱風(路徑、強度、降雨)監測、豪大雨(颱風、梅雨、對流雲系)定量降雨估算與潛勢預報、太陽輻射能量監測、環境變遷等。曾獲中華民國氣象學會年度最佳論文獎,亦曾擔任《大氣科學》期刊主編、中華民國氣象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副理事長,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然處大氣科學學門之召集人。

他一手創立與主持的「氣象衛星實驗室」,每日將蒐集的寶貴資料上傳,提供氣象相關單位應用。尤其在「颱風降雨潛勢預報技術」(Improved Tropical Rainfall Potential,簡稱I-TRaP)研究成果斐然,透過衛星遙測技術,可反演出大氣熱力和動力的結構,掌握早期颱風生成之前兆,搶得先機,提供防救災之先期準備。

此外,他也將衛星遙測和區域氣象搭配得天衣無縫,應用衛星資料估算海氣參數及其變化,建立降雨系統的生成前兆指標或強弱變化指標,做為即時監測台灣地區災害性降雨,如梅雨、鋒面、夏季雷雨之參考。經由精確的推估,有效掌握台灣地形、西南氣流和季風等臺灣地區才具有的特殊氣象因子,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嘗試取得預警能力,藉以發揮降災及減災的功效。

「科學的迷人之處,在於看似複雜的世界裡,所有問題都能找到大自然單純有秩序之規則。」劉振榮 副校長分享長期投入研究的心得,專注與熱情,是他不變的信念,希望對人類和氣象科技有所貢獻,更是他一路走來最大的盼望。

 

相關連結:http://sec.ncu.edu.tw/news/headlines_content.php?H_ID=15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m65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