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08-12-24 12:12:51

公告單位: 秘書室新聞組



中國時報/中央大學主辦‧行政院國科會科普傳播補助案



【馮惠宜/專題報導】



科學家證明,大腦會不停的因外界環境刺激而改變內在神經連結,也因為這種可塑性,讓終身學習變成必要。認知神經科學家洪蘭指出,要防止大腦老化,唯有運動與閱讀。她並希望打破台灣的教育窠臼,從家庭做起,讓下一代可以快樂學習,並從閱讀中培養創造力。



中央大學腦神經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中央與本報舉行的「遇見科學」講座中,以「腦與科學的行為」為題,說明科學界大腦功能的了解。她說,透過核磁共振掃描腦部及腦波測試,科學家發現,眼睛看到熟悉的、沒有興趣的等事物,眼動方式及腦波形態都會不一樣,透過這個機制,進而發現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會因應需求改變神經網路的連結,學習、經驗、壓力、創傷,都有可能是促成腦活化的動力。



外界環境刺激促成大腦活化



大腦是有限的資源,但大腦會因外界環境不同而改變內在神經連結,因為這種可塑性,使得我們的腦部隨時進行著「領土爭奪戰」。如果身體某個功能停止運作了,那麼它原本占有的腦領域就會被其他功能搶走,這就是「用進廢退」的大腦結構。



洪蘭指出,在義大利有人做過研究,只要讀5年的書,得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比文盲少14倍,顯示閱讀可以活化腦部。



阿茲海默症患者文盲者較多



過去,憂鬱症的治療是吃藥與行為治療,現在發現,運動時產生多巴胺,這是一種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要求憂鬱症患者運動,發現運動時產生大量多巴胺,和吃藥的效果一樣的,但藥有副作用,運動則無。



科學家也在實驗室發現,人過了75歲,腦神經纖維就會萎縮退化,但每天動15分鐘可防止神經纖維的退化,因而許多國家都開始鼓勵老人要活就要動。



每天運動15分鐘腦神經退化慢



北歐的瑞典為減緩老人老化,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奧林匹克規格的游泳池,讓他們做水中運動,增加全身肢體運動,再掃描大腦構造,發現腦內神經纖維退化很慢。



美國則有老人醫院把老人帶到社區活動中心跳舞,跳舞必須與人互動、需要說話,整個腦就動起來。



這就像在台灣,鼓勵老人打麻將,看牌、摸牌可以眼到、手到,邊打麻將邊聊八卦可以口到。如果是和電腦打麻將,洪蘭說,這樣效果不彰,因為電腦不會跟人對話,大腦活化程度不如和人打時的表現。



大腦體積大並不等於聰明



因為人類大腦會隨著學習與經驗改變,所以「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強調,「孩子沒有學好,是老師沒有教對」,老師與家長最重要的功課是找出孩子長處,把它放對地方。



她以愛因斯坦為例,他是人類公認成就最大的科學家,他在1905年發明相對論,有出版社整理他昔日的筆記和日記卻赫然發現,愛因斯坦是閱讀障礙者。



愛因斯坦死後把大腦捐出來供做解剖研究,人們發現大腦的體積大並不等於聰明。以愛因斯坦的身高體重來說,他的大腦應該重1350克,但實際只有1230克。



但他的大腦記憶空間區比一般人大了15%,解剖發現,該部位的神經連結相當密,負責輸送養分和氧氣的膠質細胞也比正常人多。



這證實,雖然腦的大小與身高體重有關,但腦大不等於聰明,聰明才智和大腦內神經連結密度、連結方式相關,而活化腦神經的關鍵又與後天經驗相關。



洪蘭指出,愛因斯坦有語言障礙,3歲才會叫媽媽,5歲才會說話,後人還發現他有閱讀障礙,經常拼錯字。但他的母親發現他有對空間特別敏銳,讓他自由發展,因而成就了一位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有語障母親不放棄



反觀國內,台灣的教育要孩子截長補短,洪蘭回憶,1992年她回台灣,在嘉義民雄中正大學教書,當時兒子就近讀國中,班上有一個同學就有閱讀障礙,每次考試用眼睛看題目無法做答,但唸題目給他聽就會做答,也會記起來。



這個學生天天被老師打,因為考試都不會,洪蘭設法說服家長,後來家長順著孩子的興趣讓他向當地有名的大廚師學藝,後來竟然成為一所五星級飯店的主廚。



洪蘭強調,我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錯了,人生是馬拉松,要看的是終點而非起點,孩子在到達終點前過程中的耐心、與毅力,才是大人要在乎的。



說「在那裏跌倒就從那裏爬起來」,也是錯的,這裏跌倒要從別的地方爬起來,因為現在是多元的社會,行行出狀元,孩子從學校畢業後、出社會,是要用長處和人競爭,而非短處。 





原文轉載自【2008-12-21/中國時報/B4版/科學周報】

參考網址:click he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m65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