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民國百年衛星影像月曆發表。左起中大太空及遙測中心張中白副教授、中大主任秘書曹恒光、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專題中心李玉亭專案經理。石孟佳攝
中央大學民國百年衛星影像月曆發表,循著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郁永河《裨海紀遊》乙書記載,帶您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以「文人之筆、衛星之眼」拉開了時空的帷幕,透過「時間」長河之記載,衛星影像和美工繪圖「空間」呈現,讓台江內海的滄海桑田、台北大湖的傳奇故事歷歷在現,體驗古今台灣。
《裨海紀遊》 台灣遊記文學的肇始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專題中心指出,《裨海紀遊》緣自三百多年前清朝的福州火藥庫一場災變,五十餘萬斤火藥付之一炬,有人建議來台灣淡水採硫。當時的省府幕客郁永河自告奮勇來台,康熙36年(1697)春出發,從廈門乘舟到台南安平,購齊採硫工具後4月7日乘牛車沿著台灣西岸大縱走,最後抵達淡水、北投一帶。期間歷經下屬紛紛染疾不起及颱風大雨吹倒住所等挫折,最後在艱困中完成使命,同年10月4日由淡水返回福州。隔年將他在台經將來台九個多月所見所聞,寫成極具歷史價值的《裨海紀遊》,成為研究台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這本書「觀看別人為多,寫自己的生活為少」,經由郁永河身歷之境。詳及產物、風俗民情、地理、氣候、政事、山川形勢等,忠實地紀綠了台灣三百年來的地理與人文景觀,彌足珍貴。
歷時半年製作 重現三百年前的台灣人文風情
中大月曆製作小組歷時半年時間,與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多次討論考證,最後以台江內海、笨車就道、披荊度莽、射鹿逐獸、台北大湖、硫事既竣等六個篇章細說從頭,透過古今對照的影像,重現三百年前的台灣人文風情。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透過高科技的衛星影像,為《裨海紀遊》找到更多註解。如許多讀者對郁永河在台南行進路線大惑不解,當時急於趕路的他,為什麼捨近求遠,繞路而行?該中心張中白副教授說,三百多年前古台南因倒風內海(潟湖),台南「佳里興」(今日佳里)到「鐵線橋溪」之間多是不易通行的沼澤與溼地。郁永河乘牛車繞道而行,其實是受地形阻隔,其來有自。
又如台江內海:「鹿耳門內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下實皆淺沙,若深水可行舟處,不過ㄧ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所以稱險」。郁永河形容,鹿耳門以內的波浪勢頭,與大海沒什麼差別。若與現今衛星影像比對,可以看到的台江內海因地殼變動、海潮流向、河道淤積等天然因素,導致陸地不斷地擴張,海岸線持續西進,終於「填海成陸」。隨之而來的經濟開發,漁塭、鹽場、田園、建地等的發展,加速了舊台江內海的陸地化,三百年來的風土變遷不言可喻。
另外,該書中有關「台北大湖」的記載。雖然只有短短一、兩百字,但卻提供學者在探討台北盆地的成因一個重要的參考。
張中白表示,這段文字十分耐人尋味:「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今日的關渡),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1697年當郁永河到達台北盆地時,他面對的不是今日遼闊的平原,而是一片大湖。同行的淡水社長張大向郁永河解釋說,台北湖並不是一直都存在,是他到達之前三年,也就是1694年的一場地震所留下的。
張中白說,台北大湖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很快的淤積消退,1717年的古地圖中仍可以看到台北湖的身影,在1741年出版的地圖中已不復見。有些歷史學者將台北大湖命名為「康熙台北湖」,關於「康熙台北湖」除了《裨海紀遊》,不見於其他文獻,因此留下更多探討空間。
中央大學的月曆製作肇始於1995年,初期以「台灣之美」作為主題,呈現台灣百岳、水庫、港口等美景。今年則多了人文與歷史的色彩,作為民國建國百年的獻禮。其中的人物、舟車係根據當時年代《番社采風圖》、謝遂《職貢圖》改繪,古地名也多所考據,才能讓郁永河筆下的古台灣活靈活現,提供讀者一場豐盛的時光旅行。
文/秘書室新聞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