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及國立中央大學主辦「科學講座」,邀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林一平就「電話犯罪科技」進行專題演講。他表示,電話犯罪手法不斷翻新,歹徒看準一般人擔心、害怕的心理,即使是最老套的詐騙招數,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出現被害人。

然而,詐騙案件多了,許多民眾開始懂得查證可疑的手機來電,希望能確定自己是否被騙了。但這些詐騙分子早已將來電顯示號碼竄改成現實中的警察機關或法院,讓人信以為真。林一平說,詐騙集團為了避免檢調追查,發話來源多設在國外,形成跨國詐欺。其中,騙徒躲在廈門沿海地區,利用金馬離島的行動電話基地台溢波做為中繼,還能節省漫遊電信費成本。有鑑於此,台灣警方要求電信業者降低基地台功率,進而增加歹徒須打漫遊的犯案成本,現在已阻斷不少詐騙電話。

盜用行動電話也是手機犯罪的另一種樣態。林一平說,騙徒盜用別人手機的SIM卡偷打電話(盜拷來的SIM卡稱為「王八卡」),付錢的冤大頭則是原手機使用者。另一類手機詐欺方式是以不實的個人資料申辦手機,造成電信公司難以追償通話費用。棘手的是,騙徒若將盜用電話使用在綁架、勒索等通訊上,令警調難以追蹤。 

林一平表示,當用戶實際身分無法追蹤時,「手機序號」(IMEI)能發揮監控功效。每支手機出廠都配有專屬的手機序號,檢警辦案追查通聯紀錄時,除過濾通話狀況,手機序號常成為破案重要依據。不過他指出,近來有許多歹徒更改或變換手機序號,甚至將序號銷號為零,變造成所謂的「隱形手機」,逃避警方根據通聯紀錄的偵查和監聽。這種「隱形手機」搭配王八卡或身分認證不確實的預付卡,幾乎成了無從監聽的犯罪工具,考驗警檢的辦案能力。此外,手機也被有心分子使用在監聽、作弊、偷拍等犯罪行為,手機偷拍尤其是許多女孩子的夢魘。如何防制手機偷拍?專家建議,最實際的方式仍是衣著避免過度暴露,以免成為目標;留意陌生人持手機靠近;甚至搭乘大眾運具時別打瞌睡了,以免有心人趁機接近。

「國際移動裝備辨識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 entity number,IMEI)即俗稱的「手機序號」,用於在手機網路中識別每一支連接在行動電話網路中的手機,是國際上公認的手機標誌序號,形同「行動電話的身分證」,通話時會顯示在通聯紀錄中,其序號為15至17碼,一般貼於機身背面與外包裝上,同時也存在手機記憶體中,以手機鍵盤輸入「*#06#」即可查詢。

手機推陳出新,尤以智慧型手機強調隨時上網、收發E-Mail、個人資料管理及下載軟體等功能成為未來趨勢。但專家提醒,當手機功能愈接近於電腦時,愈容易成為手機病毒肆虐的溫床,使用者最好提高警覺。

許多民眾恐怕不知道,手機也有病毒,並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王義智指出,全球在2004年6月發現首例行動裝置病毒Cabir,截至2007年底已偵測到249個手機惡意程式,包含手機病毒、木馬及間諜程式等。

感染途徑有兩種   導致手機癱瘓

王義智說,手機感染病毒的途徑有兩個,以藍芽與紅外線等短距離無線通訊功能為大宗。其次是透過手機上網下載軟體或消費者大意開啟惡意的多媒體簡訊。而且,愈來愈多手機附帶記憶卡,讓使用者如同運用隨身碟一般,在電腦與手機中存取文件資料也有可能無意間挾帶病毒,導致手機功能癱瘓。

以藍芽傳輸的手機病毒為例,專家表示,這種病毒在傳輸範圍內進行搜尋,一旦發現有其他手機開啟藍芽功能,變自動向這些手機發送訊息,使用者只要選擇「接收」或「查看」訊息就「中招」,甚至會成為新的攻擊者,開始向別的手機發送病毒訊息。

手機惡意程式造成的損失包括阻礙手機功能運作,例如當機或因手機持續停留在藍芽傳輸狀態,導致電力快速耗損;發送側錄程式到手機裡,造成個人資料外洩;也有病毒要求手機大量撥打高費率電話或自動發送簡訊,令人咋舌的帳單隨之而來,造成使用者損失。


病毒自動發簡訊   帳單費用驚人

消費者稍可安心的是,王義智說,目前手機病毒的數量遠遠少於電腦病毒,且尚未廣泛流傳,一來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且目前智慧型手機市場使用的作業系統分歧,遭感染的手機影響層面有限,駭客寫手機病毒的誘因自然不大。不過,隨著多功能運用的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使用者恐怕無法忽視手機安全的重要性。

「如何讓手機在方便性與安全性取得平衡點,這是困難但必要的課題。」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林一平說,當手機的功能愈像電腦,可以上網、存取或下載資料,手機也將面臨資訊安全方面的挑戰。


勿下載不明程式 藍芽不用別開  

王義智說,預防手機中毒的方式如避免讓手機下載不明程式,勿隨意接收不明多媒體簡訊的邀請,非必要或不使用時關閉藍芽,開啟時也不應接受不明人士的傳輸邀請。

各大防毒軟體廠商看準手機安全市場,近年來紛紛推出手機防毒與解毒軟體。王義智表示,目前手機的防毒軟體仍消耗太多手機資源,防毒軟體廠商還有努力的空間。林一平則表示,手機病毒以簡訊傳送,電信業者應加強控管,阻止簡訊成為病毒肆虐的管道。





參考資料:

1.【2009-01-18/中國時報】: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1050901+112009011800206,00.html

2.【2009-01-18/中國時報】: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1050901+112009011800207,00.html

3.【2009-01-18/中國時報】: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1050901+112009011800208,00.html

4.【維基百科、交大資訊學院院長林一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m65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